Green Book.png

“So if I’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’m not white enough, then tell me, Tony, what am I?” -Don (Green Book)

在進入電影本身前,先聊聊去年奧斯卡《幸福綠皮書》勇奪最佳影片的爭議。當時有關注的人大概都略知,反彈動作最大的Spike Lee,也是《黑色黨徒》的導演憤而離席,而典禮現場也沒有一如往常的全場慶賀。

想必大家會好奇,為什麼口碑不錯的作品得獎,電影人會是這樣的反應?這個現象可以歸咎於,電影本身追求「政治正確」的缺陷。並非照顧的族群、議題具歷史意義、人文關懷,明顯是瞄準金獎的片,就能讓所有人信服。

在頒獎前,《幸福綠皮書》早已飽受批評,批評者認為,在種族議題上,全片仍受制於典型白人救世主的框架,一如《血鑽石》、《攻其不備》(資料來源:Time Magazine),依舊從白人視角出發,無形中透露白人高尚的憐憫姿態。整體而言,將沈重的議題輕描淡寫,沒有深層的刻劃,有避重就輕之嫌。

接著則是眾所皆知的缺失,該片報名金獎時,由Viggo Mortensen角逐影帝寶座,而AMahershala Ali則是以男配角獎報名。種種爭議也讓《幸福綠皮書》摘金一事蒙塵。

看完前情提要,難道整部片就此喪失可看性嗎?答案不然。或許以多元主義的觀點來看,本片確實有不及格之處,但單就欣賞一部電影的角度來看,這部片仍有許多值得肯定之處。

片名提及的「綠皮書(Green Book)」,其實是美國在1960年代,種族歧視嚴重時期,專門標示「黑人友善」地點的小冊子,除了方便了黑人的日常生活,也是避免他們遭受不必要麻煩的生存指南。

接著進入電影,本片題材為真實事件改編,敘述一位非裔鋼琴家Don Shirley,僱用藍領階級的Tony Lip作為他前往南部城市巡演的「助理」。在那個年代,二位男主的角色跳脫傳統對於種族和階級的刻板印象,奇特的主僕關係,一路上,遭受無數次異樣的眼光。

從上述到南部城市巡演的字句,就能看出本片也是公路電影!(我個人特愛的電影類型)至於全片我認為處理最好的部分,在於人物刻劃細膩,點出主角Don Shirley在自我認同上的矛盾心理,聚焦在主角們如何建立深厚情誼的過程。劇情流暢,故事完整,對白詼諧,但略嫌不足的是,處理議題確實有流於表面之嫌。

回到劇情,Don Shirley一出場,便能感受到他和當時大部分非裔美人來自不同的社會階級,無論姿態、談吐皆能反映受過良好教育,是享有豐富文化資本的鋼琴家。然而,Tony Lip則是義大利移民,舉止間傳遞「大老粗」的形象,但他因看盡世態炎涼,為人老練、世故。

看到這裡,敏感程度高的觀影者大概能猜想後續劇情,難道又落入典型敘事套路,「鋪陳—衝突—和解」了嗎?沒錯!

但非典型的角色設定讓全片增添新鮮感,透過一次次片中人們對Don Shirley的不友善對待,喚起觀影者心疼、同理卻無能為力的情緒。

歧視並不會讓自己變得更高尚,反而彰顯自身見識淺薄、孤陋寡聞,缺乏人文素養的醜態。

Tony Lip和DonShirley之間的情誼變化,也處理得十分到位,觀眾不由自主地隨之起舞,一同氣憤、無奈、惋惜、欣慰。導演Peter Farrelly在橋段安排上,十分突出,多次巧妙運用幽默化解僵局,一解觀影者可能早已預備好的沈重情緒。

至於衝突方面,每每觸碰到最敏感的話題時,便會以主角澎湃的情緒,或是安插笑點,切斷後續可能的激辯,過於訴諸感性,較沒有深層挖掘到問題的核心,略顯可惜。

總結來說,《幸福綠皮書》是一部悲喜交織,刻劃一段深刻情誼的佳作,兼具娛樂性和議題性。看著兩位演技精湛的主角飆戲,非常過癮。然而,處處打動觀眾,確實是感性層面的勝利,但以理性的角度而言,或許橋段安排少一點,每個衝突再挖得深一點,忠實呈現當時歧視現象,血淋淋的結果,以及人性最醜陋的樣貌,能帶領全片走出更寬廣的格局,推向更高的層次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肉肉迷電影 的頭像
    肉肉迷電影

    肉肉迷電影|Vivimeetsmovie

    肉肉迷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